怪诞心理-记忆碎片

教育 趣事评论1,519阅读模式

什么是记忆碎片,通俗点说,每个人的大脑就是一个主机硬盘,虚拟的事情和真实的事情,大脑是不会给予清晰的界定,如果给予大脑长期的记忆刺激,一个人的记忆会被改变。
研究人员请一组参与者详细描述小时候参观迪斯尼乐园并遇到兔八哥的经历 (兔八哥并不是迪斯尼卡通人物,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迪斯尼乐园里)。还有一项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访问了一些潜在参与者的父母,询问他们的子女小时候是否在购物中心走失过。随后,研究人员仔细选出了一组没有此类经历的人,并设法说服了大
部分的人详细描述了这一并不存在的可怕经历。类似的研究还包括:让人们相信曾因发高烧在医院住了一晚,而且耳朵可能也受到了感染;曾在婚礼接待处不小心将一大盆果汁泼在了新娘父母的身上;曾因消防洒水系统启动而被迫从杂货店
疏散;曾因拉开了手刹而让一辆轿车撞到了另一辆车上。

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用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这种效果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愚弄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完全有能力把自己骗得团团转。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记忆碎片》《记忆裂痕》等的电影,估计大家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怪诞心理-记忆碎片

如何记忆重组,风筝记得是《恋恋记事本》,讲的是一个老者不到一会就失忆了,之后自己的老伴拿起他们的日记本不断的给失意者读相关的经历,之后失忆者渐渐回忆起来自己的事情,故事很感人,推荐大家可以看下。记忆重组有几个特征:首先必须要记忆的缝隙中,添加相关的模糊记忆,记忆的塑造性就更高,其次是反复性,不断给予重组者灌输相关信息,让他相信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跟传销的模式差不多,就是不断的给你讲述,最后一点就是外在信任性的反复性,比如一个人没有老婆,给他塑造一个,前提他以前有个老婆,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失忆,针对这种患者,可以通过重组之后给予情景重现,类似爱德华一样的电影叙述。即可让患者渐渐恢复隐藏在潜意识下的记忆。

从物理医学角度讲,就是记忆细胞和神经元的刺激。看一册报道:
在人类、小鼠和其他几种哺乳类动物的一生中,海马体内会不断生成新的神经元—起初生长速度很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慢。研究人员已经在小鼠身上证实,在学习前,促进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增强记忆的形成。但最新研究显示,在信息被习得后,神经元的生长会抹去这些记忆。
Josselyn说:“尽管这个结论看起来违反直觉,但这些神经元的确发挥着"破坏性"的作用。”她指出,一些理论模型曾预测过这种效应。
研究人员以刚出生的小鼠和成年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它们置于一个会遭受重复电击的环境中,训练其对环境的恐惧意识。所有小鼠都很快学会了该任务,但刚出生的小鼠在训练一天后就遗忘了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而成年小鼠却保存这段负面记忆长达数周。

这种差别似乎和神经系统的再生有关。在训练后,Josselyn和其团队通过遗传方法和化学方法人为抑制了刚出生小鼠神经元的生长,旨在增强其记忆的持久性。Josselyn对成年小鼠进行了四至六周的能促进神经系统再生的常规训练,旨在加速其遗忘那段负面经历。

Josselyn说,这种遗传和化学操作无法直接应用于人类,因此这一结论很难在人类身上检验。但小鼠和人都存在“婴儿期遗忘”,即忘记早期的生活经历。Josselyn表示,很多动物在年幼期神经元快速生成的现象有助于解释“婴儿期遗忘”的问题。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Karl Deisseroth说:“这令我难以置信。他们的研究覆盖了所有方面,从基因和药物干预到行为干预再到跨物种比较。”尽管Deisseroth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但和该团队合作过另一个独立项目。2005年,Deisseroth曾发表了一个Josselyn提到过的计算模型,并表示他很期待在10年后看到对这一观点的实验验证。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 本文由 andy 发表于 2014年9月14日10:48: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iliol.com/3012.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